你知道中国的胖子都集中在哪个地方吗?

4620 世界杯吧 | 2025-05-17 03:53:39

有人出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中国的哪个城市胖子最多?你一定会说,合肥嘛!城市名都表示为两个胖子在一起。玩笑归玩笑,那中国的肥胖人群到底都集中分布在哪些地方呢?

东北地区胖子最多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肥胖国,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第二届中国肥胖指数启动新闻发布会公布称,过去30年里,中国的肥胖率急剧上升,导致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专家指出,肥胖问题已不仅仅是个健康问题,也不仅仅是超重或肥胖者个人的问题,而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近日,“中国肥胖指数”阶段研究成果发布。研究表明:中国的肥胖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逐步收紧趋势,北方胖子偏多,南方胖子较少,东北地区更是胖子的“重灾区”。数据显示,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即体质指数值大于28以上)平均超过35%,而南方地区减肥人群肥胖率平均只占27%。

为什么会出现“南瘦北胖”的现象

提起东北人,让人第一反应就是豪爽的性格,彪悍的体型。在一般人心目中,东北人身材一般是属于强壮结实型,为什么会成为肥胖的重灾区呢?

专家解释,纬度越高的地区,天气冷,人们运动少,代谢慢,是肥胖的主要成因。在东北高寒地区,居民更是形成了多吃少动的习惯,造成东北地区肥胖率居高不下。以辽宁为例,辽宁省发布的数据显示,辽宁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明显,肥胖率比全国高出7个百分点。与之相反,南方地区肥胖率普遍偏低。据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12年贵州省成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1%和11.9%。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分析说,造成中国肥胖地图上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的原因有其必然性,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南方人肥胖率低包含了很多因素,其中十分关键的原因是天气热导致当地人代谢快。除了天气因素,肥胖还可能与当地人的饮食结构息息相关。“以广东为例,广东胖子少,与广东人膳食观念上一贯保持传统不无关系。”王京钟说,北方城市居民的膳食中,大米的摄入量越来越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并且北方人还爱“喝一杯”。北方人在这样的饮食中日积月累,等于增加了肥胖的因素。

展开全文

10人中就有1个胖子 减肥市场将超200亿

此次发布的研究报告同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城市肥胖人群群体亦居高不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指出,肥胖是慢性病的罪魁祸首。比较常见的慢性病,比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都和肥胖有密切的关系,肥胖已经成为本世纪头号医学问题之一。在中国肥胖人群(即体质指数值大于28以上)现已突破1亿人口,肥胖率已突破10%。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减肥客户中肥胖人群比例均超过40%,其他城市平均为27%。造成大城市肥胖人群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与当地的生活水平、饮食习惯有关外,大城市较快的生活节奏与高强度的工作也是造成肥胖的间接原因。

一招测试是否肥胖

那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肥胖呢?如果不确定又不想去医院检查,一般来说可以先测试一下自己的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的全称是身体质量指数,英文缩写为BMI(即为Body Mass Index)。这个BMI是当前最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 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体质指数”的成人标准:专家指出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BMI指数越高就代表你身材越胖,并且更容易患上生活惯病。但也并不是这个数值越低越好,数值太低并低于标准值,代表身体缺乏营养,同样有害健康。所以,在我们减肥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低数值,应该以标准值为目标。

过轻:低于18.5

适中:20-25

过重:25-30

肥胖:30-35

非常肥胖: 高于35

指数计算公式:BMI=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BMI =公斤/m2)。例如,小明2015年10月体重74kg,身高1.68m,其BMI为[74÷(1.68ⅹ1.68)]=26.22,是属于超重,要注意减肥啦。

专家同时提醒:中国人的肥胖主要是苹果形肥胖,脂肪堆积在腰部,内脏周围脂肪多,更易患各种慢性病;西方人的肥胖为梨形肥胖,脂肪堆积在大腿和臀部,患慢性病几率低。因此,中国人判断肥胖还要看看腰围,成年男性腰围别超85厘米。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代价的,美食人人都爱,但是过量的食用而又不积极锻炼,就有可能造成肥胖,对健康产生威胁。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还是有必要遵从老古话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才行呀!

责任审稿:健康科普中心

转载请联系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KK健康」微信订阅号

KK网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 宣传司妇幼司指导下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共享平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