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影响朱德前半生的大英豪

3913 世界杯吧 | 2025-05-04 00:00:52

解说:1898年9月21号的凌晨,慈禧太后由颐和园匆匆赶回紫禁城,下令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并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了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9月28号,北京菜市口六君子横尸街头。此时绝大多数新式学堂都已遭废止,第二年还在求学的蔡锷准备去投奔逃亡东京的恩师梁启超,他从湖南出来只借了两毛钱到汉口借亲戚六块大洋。当时身为工部右侍郎的袁世凯在遣散民主激进人士的时候,蔡锷间接得到了他的一千大洋遣散费,由此得以去往日本,袁世凯无意间给了蔡锷一条出路,他没想到这位从此改变命运的少年日后会成为他最大的对手。

幕府时代的日本人跑步时身体弯曲,两手垂后,一副忍者的样子,根本跑不快,明治维新时,他们开始挺胸抬头,两手前后动,跑得极快,在一系列变革之后,日本变得现代而富有生机,此时怀揣袁世凯一千大洋的蔡锷到了东京,进入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期间用了几个笔名,蔡孟博、奋翮生和决火仙。

曾业英:古代希腊的这个神话里头有一个叫做普罗米修斯,那么他是把天上这个仙火偷下来,劫下来到人间去为大众做好事的,谋利益的,所以他取这样一个劫火仙的名字也是有他的寓意。

解说:1882年的12月18号,蔡锷出生在此一个农人家庭,当时他的名字还叫做蔡艮寅。18岁那年,蔡锷又将一直用的名字蔡艮寅改成了蔡锷,寓意砥砺锋锷,重新做起,决意投笔从戎,流血救国。1911年10月18号晚,武昌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蔡锷此时在云南担任37协协统,于10月30号率先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912年2月12号,清帝傅仪退位,大清灭亡,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一年后宋教仁被刺,迷案重重间革命党将矛头指向袁世凯,欲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郑焱:当时蔡锷的态度是表示反对的,蔡锷为什么要表示反对?首先是因为当时袁世凯还是具有合法性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宋教仁的被刺是他下的指令,我们现在是民国,我们首先应该利用法律来处理问题。

解说:1913年的10月,袁世凯请蔡锷进京,31岁的蔡锷辞去云南都督一职,放弃兵权北上进京,梁启超回忆,蔡公因为怕军人揽政权,弄成藩镇割据局面,自己要以身作则来矫正他。

郑焱:蔡锷作为军人,但是他坚持军人不党,就是军人是不应该参加任何政党的,不应该有政治取向的,军队应该国家化,那么蔡锷到北京以后,应该说对袁世凯开始的时候,他是非常拥戴的,拥戴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蔡锷的理念是富国强兵,使中国强盛起来,那么在这个理念下他就觉得中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权威人物,能够使得中国强盛起来,他认为袁世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此时的蔡锷赞赏统一了中国的袁世凯,宏才伟略,众望所归,进京之后袁世凯礼遇有加,先后委以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务,并封蔡锷做一等将领昭威大将军,1915年日本提出了殖民中国的《二十一条》,在国内一片抗议游行声中袁世凯最终签订了条约,就在8月,筹安会尽力,民族存亡之际剪掉了辫子的袁世凯又一步步走向了帝制。

郑焱:为什么蔡锷原来和袁世凯的关系曾经很融洽?而最后又破裂?其实一个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就是蔡锷的一个宗旨就是民主共和,富国强兵,使中国强盛起来,袁世凯能够使中国富强起来我就拥护你,袁世凯一旦要复辟帝制反对民主共和,我就反对你。

解说:逃离天津时,蔡锷与梁启超约定,成功就下野,决不争地盘,失败就殉国,决不想亡命,就在蔡锷回滇途中,1915年12月12号,袁世凯接受帝位,做起了洪宪皇帝,蔡锷经由上海去往日本,取道越南河内进入云南蒙自,逃过了袁世凯的重重暗杀,最终回到了昆明。

陈晓楠:朱德当年是蔡锷的部下,据他回忆,蔡锷体弱面白,瘦瘦的脸上两眼相距甚宽双颊略像女性,但口角却显得严峻刚强,而就在护国起事的时候,朱德再次见到他,却大吃一惊,难过得流下泪来,此刻的蔡锷瘦得两颊下陷,声音微弱,整个脸上只有两只眼睛还闪闪发光,朱德对他说,你有病,不能带队去啊,蔡锷回答别无办法,反正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

蔡锷准备以云南一省之力去对抗袁世凯的一国之力,他自己又有多大的把握呢?

解说:云南昆明护国门,1915年12月25号,蔡锷和云南都督唐继尧等联名通电全国,云南独立,护国战争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1月21号,护国军首战告捷,五天的时间便攻占了川南重镇徐州(宜宾),27号,贵州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响应护国运动的省份。

邓江祁(湖南省辛亥革命研究所副会长):他(蔡锷)所领导的这些护国军,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正义之师,他们的士气很高,一个是利用护国军的士气高,第二是利用护国军地形熟,第三是利用了四川当地人民对护国军的支持,所以他们进军以后是势如破竹,非常顺利。

解说:然而不久后形势发生逆转,面对袁世凯急调过来的十倍于己的部队,徐州(宜宾)失守,蔡锷令只有数千人的护国军退守到纳溪,朱德回忆说,川南全部化为战场,一连激战了45个日日夜夜,毫无间歇,蔡锷此时喉疾加重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给老师梁启超发去电文,如再无响接济,将成饿殍,万望吾师于各属华侨赶为设法,以解倒悬。

在缺兵少粮的困境,蔡锷率领护国军仍与敌苦战数月,双方形成僵持状态。在北京的洪宪皇帝袁世凯由于迟迟无法歼灭护国军,原定在1916年元旦举行的登基大典一再拖延。

郑焱:其实就是袁世凯手下原来非常得力的亲信们也已经开始在内心和他分崩离析,所以表面上的一省之力对抗一国之力,实际上当时的一个国家的民心已经站在了袁世凯的对立面,站在了蔡锷他们的护国的这一边。

解说:在战事最艰难的时候,蔡锷需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他信服曾国藩《挺经》中所言,二人争道,互不相让,谁挺得久,谁就胜出。

曾业英:他下撤退的命令都写好了,但是一直没有发下去,到后来到了3月7号最终才发下去,因为他很遗憾,他说了一句话,不能坚持最后5分钟啊,他就认为战争有时候往往是你再坚持最后5分钟的过程当中就完全翻盘。

解说:此时接到蔡锷急电的梁启超出发前往广西,冒险去见从未蒙面的广西都督陆荣廷,策动其反袁,3月15号,陆荣廷发出护国倒袁电,宣布广西独立。

邓江祁:护国军由原来的一个云南就变成了贵州和广西都响应了,他们三个省就连成一片,极大的巩固了云南的后方。

解说:3月17号,蔡锷下达了7道总反攻令,护国军从几路发动进攻,接连告捷,直逼北洋军大本营庐州。

邓江祁:护国战争虽然只是在西南打了几仗,可能也就是几个月,但它的影响是很大的,意味着对全国人民人心的振奋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是把全国的反袁的斗争带动起来了。

解说:1916年3月22号,做了83天洪宪皇帝的袁世凯下令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帝号,他还想做回总统,蔡锷斥责,人生几何,六十老翁以退而安天下,尚复何求。6月6号,袁世凯病逝。护国运动几乎耗尽了蔡锷的全部生命,此时潘夫人陪着他前往日本治病,一日蔡锷在日本福冈的医院里,眺望窗外日军规模盛大的航空演习时,羡慕不已,他曾将为祖国训练一支强大军队的理想付诸在了袁世凯身上,最终他却将刀枪举向了这位本该宏才伟略的皇帝。

吕义国:蔡锷将军对这个护国运动他没有任何的欣喜,胜利也好,他一直很歉疚。

解说:蔡锷在梁启超的《盾鼻集》中写有一序,西南之役,以一独夫之故,而动干戈于帮内,使无罪之人肝脑涂地者以万计,其间接之耗瘁尚不知纪极,天下之不详莫过是也。

吕义国:我跟我的老师是因为不得已出于为国民争人格,不得已参与这件事情,说这里面有很多血泪辛酸,我们从来不以为这是我们的功劳,我的老师梁任公(梁启超)先生他不会这样认为,我更加不敢这样认为,所以呢这种内战不是我们所希望去看到的。

袁泉(蔡锷重外孙):(蔡锷)11月4号的时候,在言谈之中就交代了遗嘱,可能当时他已经觉得自己来日无多了,最让身边人感慨的是他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一句话提及家事,都是国家和人民。

解说:这是蔡锷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在1916年11月8号凌晨两点,潘夫人和尚未记事的儿女送别了仅有34岁的蔡锷。

朱德:蔡锷影响我的前半生

陈晓楠:在蔡锷的追悼会上,当时还在长沙读中学的刘少奇多次前往吊唁,受英雄感召,他终止了学业,从此弃文从军,而朱德感怀蔡公,他常说影响我一生的有两个人,前半生是蔡锷,后半生是毛泽东。

蔡锷逝世的时候二夫人潘蕙英只有24岁,她剪下丈夫的一缕头发放到自己的发髻当中,直到终老。小凤仙晚年常常拿出她和蔡将军的合影端看,身边有人问她这是谁?她含笑答道是一位朋友。

五位岳麓英豪当中,蔡锷是最后辞世的一位,他们献青春热血在民族存亡之际挽救中华于万一,在乱世之中因为有了他们让更多人得以觉醒,看到方向,湖南大地春雷乍响,万物萌动,蔡锷之后更多的岳麓英豪、中华志士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