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出生地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华夏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之总称。诸子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孙子、申子、韩非子、鬼谷子、告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术流派,而至战国中期,百家争鸣,众多学说纷呈,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沿革[编辑]
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皆出于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称为九流十家。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史家论述[编辑]
各个流派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论六家要旨),即: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九流十家),即: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1]。
起源[编辑]
1.为了救时之弊。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2]
2.源流出自于王官。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3]
价值[编辑]
1.吕思勉《经子解题.读诸子之法》:“读诸子者,固不为研习文辞。然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留心文学者,于此加以钻研,固胜徒读集部之书者甚远。”[4]
又曰:“以今语言之,则诸子以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5]
2.《汉书.艺文志》:“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3]
流派[编辑]
学派
人物
著作
道家
老子、庄子、列御寇
《老子》、《庄子》、《黄帝四经》、《淮南子》、《列子》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子思、子夏
《论语》、《孟子》、《荀子》、《孝经》、《中庸》、《大学》、《礼记》、《春秋》、《左传》等
墨家
墨子、禽滑釐、孟胜、田襄子
《墨子》、《墨子闲诂》、《田俅子》、《我子》、《随巢子》、《胡非子》
名家
邓析、惠施、公孙龙、尹文 、宋钘
《邓析子》、《公孙龙子》、《尹文子》、《惠子》、《黄公》、《毛公》、《成公生》
法家
管仲、子产、韩非、商鞅、慎到、李斯、申不害、李悝
《商君书》、《韩非子》 、《法经》、《管子》、《申子》、《李子》、《慎子》
阴阳家
邹衍
《汉书‧艺文志》著录“阴阳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现代都已失传。
纵横家
鬼谷子、张仪、苏秦
《捭阖策》《战国策》
医家
扁鹊、岐伯 、淳于意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兵家
孙武、孙膑、吴起、尉缭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尉缭子》
杂家
吕不韦、刘安、尸佼
《吕氏春秋》、《淮南子》、《尸子》
农家
许行、计然
《神农》、《黔老》
小说家
虞初、屈原、字玉
《虞初志》、《离骚》、《九辩》、《神女》、《高唐》
方技家
岐伯 、淳于意
影响[编辑]
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参见[编辑]
中国主题
历史主题
汉字文化圈主题
哲学主题
独尊儒术
九流十家
参考文献[编辑]
^ 《先秦学术概论》
^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3).
^ 3.0 3.1 《漢書.藝文志》.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4-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6).
^ 吕思勉. 經子解題. 千华驻科技. 2023: 60. ISBN 9786263687967.
^ 吕思勉. 經子解題. 千华驻科技. 2023: 61. ISBN 9786263687967.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诸子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编辑]
曹峰:〈回到诸子:无法之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白彤东:〈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先秦思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梅约翰:〈诸子学与论理学:中国哲学建构的基石与尺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何炳棣:〈从《庄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关怀〉。
中华文化网:《诸子百家》(简体中文)
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Archive-It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9-24(繁体中文)
国立中山大学:诸子百家(繁体中文)
中国文化大学《中华百科全书》:先秦诸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中华文化:先秦诸子(繁体中文)
查论编诸子百家九流十家儒家 · 道家 · 法家 · 墨家 · 名家 · 阴阳家 · 农家 · 纵横家 · 杂家 · 小说家其他方技家 · 医家 · 兵家
查论编战国历史事件前期三家分晋(赵、魏、韩) · 士人崛起 · 李悝变法 · 河西之战(前期) · 魏灭中山之战 · 三晋伐齐之战 · 吴起变法 · 阴晋之战 · 赵迁都邯郸 · 田氏代齐 · 战国七雄与泗上十二诸侯 · 棘蒲之战 · 韩灭郑之战 · 浊泽之战 · 河西之战(后期) · 浍北之战 · 周分东西 · 商鞅变法 · 邯郸之难 · 桂陵之战 · 马陵之战 · 徐州相王中期合纵连横 · 桑丘之战 · 五国相王 · 函谷关之战 · 观泽之战 · 秦灭巴蜀之战 · 秦灭义渠 · 齐破燕之战 · 丹阳、蓝田之战 · 争夺九鼎 · 稷下学宫 · 诸子百家 · 胡服骑射 · 宜阳之战 · 赵灭中山之战 · 楚破越之战 · 垂沙之战 · 庄𫏋起事 · 三国攻秦之战 · 沙丘之乱 · 伊阙之战 · 齐秦互帝 · 齐灭宋之战 · 济西之战 · 田单复国 · 黔中之战 · 将相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 齐魏灭薛 · 鄢郢之战(楚辞) · 远交近攻 · 华阳之战 · 阏与之战 · 赵破匈奴之战 · 陉城之战后期战国四公子 · 长平之战 · 邯郸之战(窃符救赵、义不帝秦、债台高筑) · 楚灭鲁之战 · 秦灭周 · 鄗代之战 · 都江堰、郑国渠 · 河外之战 · 五国攻秦之战 · 谏逐客书 · 秦灭六国之战(秦攻赵邺之战、秦赵平阳之战、秦赵肥之战、秦赵番吾之战、秦灭韩之战、秦灭赵之战、秦灭魏之战、荆轲刺秦王、秦灭楚之战、秦灭燕之战、秦灭齐之战)中国历史事件
传疑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 → 战国) → 秦朝 → 汉朝 → 三国 → 晋朝/十六国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国 → 宋朝/辽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规范控制数据库:各地
日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世界杯金靴_足球小子世界杯 - ffajyj.com All Rights Reserved.